本报小记者团在系列活动中长见识、获成长
周末快乐“启航” 知识“满载而归”
海南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给小记者发放邮票礼包。 晏慧玲 摄
(资料图片)
小记者在垃圾吊控室参观作业。 陈婉祯 摄
近日,本报小记者团携手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探秘变“废”为电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来到海口市西湖实验学校《瓦片上的印记》学生实践艺术工坊,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将瓦片变为“艺术品”。前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海口市分公司,了解邮局的各项功能以及邮票的奥秘。最后走进海南海世界贝壳文化博物馆,与贝壳“亲密接触”。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小记者增长了见识,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成长。
了解垃圾处理 树立环保理念
2月25日上午,海口日报小记者团携手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探秘变“废”为电活动。走进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了解垃圾焚烧发电工艺流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垃圾焚烧前要进行哪些无害化处理?在主控室,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为小记者们详细解释了垃圾焚烧发电的原理,以及讲解了垃圾焚烧发电前后无害化处理的工艺流程。通过现场的监控大屏,高温锅炉内的实时工作情况、设施温度检测和排气检测指标等数据,都直观地展示在小记者们的眼前。
在垃圾吊控室,能容纳20000吨的垃圾仓内,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巨型”抓斗有条不紊地抓起发酵好的垃圾投入送料口。通过本次活动,小记者们了解到生活中人们产生的废弃物,后续处理需要非常庞大的工作量。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开展手工制作 提升美育素养
除了遮风挡雨,瓦片还能用来做些什么?2月25日下午,海口日报小记者团来到海口市西湖实验学校《瓦片上的印记》学生实践艺术工坊,在指导老师张慧萌的带领下,将一张张普通的瓦片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跟随学生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参观了获奖作品《瓦片上的印记》,了解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以及作品的丰富内涵。随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们利用各色超轻黏土,在瓦片上捏出了花朵、兔子等形象。色彩鲜艳且童趣十足的创作,让平平无奇的灰色瓦片焕然一新,展现出多彩的活力。
此外,小记者们还现场体验了扭扭棒、传统糖画制作等,并带着香甜的麦芽糖和自己的作品,在活动结束后满载而归。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校际交流,也提升了小记者的美育素养。
学习邮票知识 体验寄信乐趣
2月26日上午,海口日报小记者团前往中国邮政海府路营业厅,开展“走进时光邮局”活动。
“小记者们,你们知道邮局有什么功能吗?”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海口市分公司渠道平台部副经理黄雯莉问道。“寄信”“寄包裹”“买邮票”……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除了这些基本功能,黄经理还介绍了邮局的其他作用。随后,在黄经理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参观了邮局的收发窗口、“警医邮”便民体验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进一步了解邮局的各项功能。
接下来,在为大家讲解邮票的构成要素、集邮的意义时,海南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王经开向大家展示了多种邮票实物。通过听讲解以及观察,小记者们了解了一张邮票所包含的信息、邮票的类型等。获得邮票小礼包后,小记者们被方寸之间的包罗万象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自己也要集邮。为了让小记者们体验寄信的全过程,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们准确填写了收件地址,亲自盖下邮戳,将明信片投进了邮箱。
探秘多彩贝壳 感受自然奥妙
“这里真美!”“这个贝壳是五颜六色的!”“这个贝壳好像一顶帽子!”……2月26日,海口日报小记者团走进海南海世界贝壳文化博物馆,看着琳琅满目的展品,小记者们不禁连声惊叹。
在馆长李恒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依次参观了各具特色的贝壳展厅,对贝壳有了新的认识。李馆长向大家讲解了贝壳的产生、结构和价值,小记者们不断在本子上记录着,并在集体讲解结束后,根据自己不明白和好奇的地方对李馆长进行了提问。小记者们通过参观,与贝壳“亲密接触”,对贝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次活动中,通过与贝壳“交流”,小记者们感受到了时光与历史的变迁,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课堂之外的知识。 (晏慧玲 陈婉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