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以来,在上海车展开幕前夕,自动驾驶相关公司,无论大小,纷纷向公众展示业务进展,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打起对台戏。烈火烹油般的热闹背后,却是严峻局面,依赖融资或者母公司注资的自动驾驶公司面临大考,能否过关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可做到成规模的商业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相关融资达153起,对外披露的融资总额近300亿元。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则为112起,融资金额387亿元。尽管与2021年相比,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增加,但累计融资金额却大幅下降。
一级市场对自动驾驶的追捧降温,已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也表现不佳,图森未来市值已经跌去90%以上。在宏观环境波动的当下,整个资本市场信心不足,无论哪个行业的公司都面临着依靠自身造血功能活下去的挑战,自动驾驶公司也不例外。
在资本趋向理性的时候,一方面,自动驾驶公司谋求上市以获得更多资本支持。例如,4月初,知行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港交所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花旗、华泰国际、建银国际。此前有消息称,知行科技或计划通过港股IPO筹集2亿至3亿美元。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公司纷纷调整战略目标,重心放在了量产、商业化上,加快了技术落地的脚步。“一家公司的进展快与慢,就得看产品与商业应用之间的距离,这是自动驾驶下半场唯一衡量的标准。”小马智行创始人楼天城在采访中表示。
日前,滴滴CTO兼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宣布,用户即日起可以通过最新版滴滴出行App在上海、广州两地的指定区域呼叫自动驾驶车辆,体验相关服务。张博表示,滴滴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无人车量产,并将其接入共享出行网络。目前在上海嘉定、广州花都启动混合派单,在广州花都进行了商业化运营,开启了滴滴自动驾驶迈向商业化之路。
与此同时,小马智行首次向外界披露商业化路径。除了智慧物流生态、智能驾驶技术前装量产之外,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也将加速启动,北京、广州就成为小马智行全无人自动驾驶服务商业化的试点城市。
除了乘用车领域,各大企业也在着手布局商用场景。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称该公司的物流自动配送车已初步完成商业闭环,交付量超1000辆。据张凯透露,毫末智行用户辅助驾驶行驶里程已突破 1700 万公里,位列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第一名,预计到2025年其高级别辅助驾驶搭载率将超70%。
尽管宏观分析认为,自动驾驶依然拥有光明未来——在汽车电动化之后,必然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让自动驾驶成为一个香饽饽。但是,经过漫长的研发、测试,成本高昂的“烧钱”之后,资本的耐心显然消磨了不少。商业化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在谈商业化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动驾驶有个初步的概念。以无人化程度,自动驾驶被分为L0至L5共6个等级。L0是传统意义上的驾驶,L1、L2是辅助驾驶,需要司机操控或随时接管;L3及以上是自动驾驶,事故主要责任从司机变为系统,不过L3需要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以及时接管;L4便可以没有驾驶员,在限定环境内无人驾驶;L5则是在任何天气、路况下无人驾驶。
L3算是一种过渡形态,L5过于遥远,市面上的自动驾驶公司基本以L4作为主流解决方案。下图展示了L4一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路径。